阿拉善蝮 Alashan Pitviper学名:Gloydius cognatus

蛇体长在500—600mm。郎木寺周边区域分布的阿拉善蝮较内蒙,新疆,甘肃其他地区分布的阿拉善蝮体背和腹部的色斑略深,腹部为青灰色。头部呈三角形,表皮粗糙,无光泽,全身满被起棱的鳞片。行动较为缓慢,受到惊扰后往往盘成一盘,尾尖不断震动,“沙沙”作响,主要捕食蜥蜴和小型鼠类。白天外出晒太阳吸收热量并觅食,晚上回石碓下休憩。

阿拉善蝮主要生活于荒漠、戈壁等相对干燥的环境,多见于海拔1000~1500m的区域,但分布于青海西部,如德令哈、都兰等,以及郎木寺周边区域的阿拉善蝮,主要栖息在干燥的荒漠戈壁环境中,分布海拔可达3000m以上。

蝮蛇的毒素属于混合毒,既有神经毒的成分,也有血液毒的成分。只不过不同种类的蝮蛇其蛇毒成分也不尽相同,毒性强弱也因种类而异。

高原林蛙 Plateau Brown Frog学名:Rana kukunoris

雄蛙体长51-62mm,雌体平均体长略大于雄体,新成蛙体长14mm左右。每年3月出蛰,随即进入繁殖期,繁殖期随海拔高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。产卵于静水水域中,冬眠于泉源的石头或沼泽地泥洞中。

该蛙主要取食无脊椎动物,包括蚯蚓,蜘蛛类和昆虫,其中以昆虫为主。

生活于高原地区的水域及其附近的湿润环境中,以湖泊,水塘,水坑和沼泽等静水水域及其附近的草地,农田,灌丛和林缘为主要栖息地,河流、溪流和泉水沟等流溪的缓流处较常见。

倭蛙 Plateau Frog学名:Nanorana pleskei

体形较小,普遍身长为3-4公分,最小的只有指甲盖大。皮肤粗糙,体背具长疣略成纵行,体背面为深橄榄绿或黄绿色.有黑色圆形或椭圆形斑。背正中有一条灰白色脊线.腹面米黄色。雄性第一指内侧具发达的婚垫,无声囊。在产卵季节,雌蛙的四肢腹面均为鲜黄色。

倭蛙生活于海拔3200-4500米的高原沼泽地、水坑内,流溪亦能见到,白天多隐伏在石块下或草丛中;夜出活动,捕食各种昆虫。这种蛙行动迟缓,在水中或地上都易于捕捞。倭蛙的产卵主要在4-6月。卵产于水坑、水塘等静水域的浅水区,卵群附着在水草上或漂浮于水面;卵群含卵几粒至数十粒,产卵量小,繁殖力低。蝌蚪生活于水塘内,多底栖。

西藏齿突蟾 Boulenger's Lazy Toad学名:Scutiger boulengeri

为锄足蟾科齿突蟾属的两栖动物,是中国的特有物种。西藏齿突蟾体较小而扁,背面有大小疣;雄蟾胸部有两以黑褐色细密的刺团,腹部亦有刺疣,第一至第三指上有细密黑刺。蟾体长40----56毫米,雌蟾47—59毫米。

西藏齿突蟾主要生长在青藏高原南部和东南部海拔2900—5100米的大、中、小型河流和溪水中,傍晚后外出活动,有的上岸活动于草丛间。此种蟾的产卵季节为6—8月,以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其产卵盛期。

西藏齿突蟾分布在青海多县,甘肃南部、四川西北部和西藏东部及南部。

岷山蟾蜍 Minshan Toad学名:Bufo minshanicus

雄蟾体长69—83毫米,雌蟾75—98毫米。头宽大于头长;吻端圆,吻棱上有长疣。头背上有许多小疣及少数大疣,眼睑上密布小疣。皮肤粗糙,背部有不同形状及数量之瘰粒。皮肤分泌物干制品蟾酥为名贵中药。

该蟾生活在海拔1700—3700米的耕地、林缘及高原草地。夏秋之季,白天常隐匿于草丛、灌丛、石块下或土隙内;黄昏后外出活动,尤其是雨后易于见到。在水中游泳或在陆上都很缓慢。产卵于静水区,卵置于长的卵带中有规则地成行排列。

它们能大量捕食各种害虫,如鞘翅目、双翅目、鳞翅目和直翅目等昆虫及其幼虫,偶有捕食一些像螵虫、蜜蜂和蚯蚓等有益动物。一般于9月下旬或10月初开始潜入水底淤泥或枯枝烂草里以及陆上的土隙里越冬;于明年3月下以后出蛰。

分布于四川、青海、甘肃及宁夏